加强对内开放 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加强对内开放 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必由之路
截止到2月底,扩大内需的十个重要产业的振兴规划已经全部出台,为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目标,助力中国经济走出经济下行区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条件下,扩大内需作为刺激经济的中长期政策目标,应立足于促进国内消费,更重要的是深化市场体制改革,扩大各行政区域的对内开放,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并以此实现经济增长。
一、新时期扩大对内开放的必要性
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一个宝贵经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561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外需增长乏力,出口部门持续下滑,中央政府将视角转向国内,推出了两年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启动了旨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十项措施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短期内改变经济下行的趋势无疑有重要作用。但是中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缺乏效率和活力、内需不足始终是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目前尚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能有一个长期均衡稳健的高质量的增长过程。
在新时期下,我们认为应将扩大对内开放尽快提上日程。目前有许多地方的对内开放程度远小于对外开放的程度。一方面,各区域之间限制商品自由流通,已成为制约全国形成统一市场的主要障碍。有专家提醒,当前国内市场的统一问题,比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更显得迫切?!爸泄丫尤胧澜缡谐?,但各地没有加入中国市场这个大家庭?!绷硪环矫?,对外资企业实行“超国民待遇”的同时,对国内民营资本的培育、形成和发展采取“反向国民待遇”的政策,使民营企业的发展遇到重重阻力,许多经济领域对民营资本进入设置了重重障碍。例如,金融、交通基础设施、电讯服务、文化、教育、卫生、传媒等领域,对内开放的步伐明显落后。05年国务院曾颁布《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36条”),时至今日仍未得到有力执行。
由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开发内需方面相对滞后,扩大内需的力度不足,长期以来形成了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效率低下。当前始发于美国的金融?;?,为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可能。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相继推出了促消费、扩内需、保增长的调控政策。而内需的启动,有赖于良好的制度环境、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对内开放无疑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如果说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自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当前及今后很长时期内,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将来自扩大对内开放和深化市场化改革。
二、地方?;ぶ饕宓奈:俺梢?BR> 当前在扩内需、保增长的背景下,各地地方政府纷纷出台“购买本地货”的规定,“地方?;ぶ饕濉庇兄匦绿返那魇啤H绾?、安徽、河南、湖南、吉林、江苏、浙江、广东等地陆续出台了优先采购本地产品的措施。在鼓励采购的本地产品目录中,汽车、家电、烟酒、出租车和公务车等字眼频频出现。
地方?;ぶ饕逯傅胤交辜捌涑稍币晕ケ持醒氲恼呋蚍ü娴姆绞?,滥用或消极行使手中权力、以维护或扩大该地区局部利益的倾向。地方?;ぶ饕逭咧还吮镜厍诘木植坷妫菩卸阅诿骋妆;ぶ饕逭?;利用其手中的行政权力,对本地企业和外地企业实行差别待遇,人为提高本地产品的竞争力。
地方?;ぶ饕逯还说厍木植坷婧脱矍袄?,不顾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被称为市场经济的“毒瘤”,对市场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调控有较强危害。具体表现为:(一)导致了市场的低效率。对内贸易壁垒、进入障碍和市场分割导致交易费用的增加,难以使各地发挥区域间各自的优势,形成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相互协调发展的态势;市场分割也导致了价格体系的扭曲,诱导厂商过度投资,可能出现产品过剩;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阻碍商品的正常流通,有违自由公平贸易的精神。同时,地方?;ぶ饕逋贾轮馗唇ㄉ?、产业结构趋同、无序竞争加剧的问题。各地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组织生产,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导致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二)损害本地企业的竞争能力。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竞争,促进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竞争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先倒下的必然是那些竞争力差的企业,这是市场手段正常的自我调控,而地方?;ぶ饕逯换嵫踊郝浜笃笠档奶蕴?。当前,我们不仅要抵御经济衰退,更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而在地方?;ぶ饕逯拢承┍靖锰蕴钠笠岛芸赡艿玫讲坏北;ぁ#ㄈ┣趾ο颜呷ㄒ妫椭势酚锌赡艹涑馐谐?。由于地方?;さ拇嬖?,区外产品很难跨越地方壁垒,与当地企业展开竞争,因而导致了当地商品和服务质次价高。消费者不仅无法选择自己满意的商品和服务,并且还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在目前地方政府“保增长”的背景下,地方保护主义有可能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抬头,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寻租空间,可能诱发腐败的发生。
市场经济遵循的规则是优胜劣汰。地方保护主义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越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我们越要摒弃“地方?;ぁ钡淖龇ā@眯姓侄挝值氖谐÷⒍?,虽能暂缓地方利益的流失,却动摇了地方长期发展的基础,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促成地方?;ぶ饕宓囊蛩刂饕腥龇矫妫海ㄒ唬┢娴姆⒄构酆驼ü?。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也是地方?;ぶ饕宕嬖诤头⒄沟闹匾?。对地方官员的绩效考核以经济指标为主衡量政绩。为了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不是从经济发展规律和长远目标出发,而是采取各种措施——当然也包括必要的地方?;ぶ饕宕胧?,以提升短期的经济增长指标,从而获取较佳的政绩。(二)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不均衡。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发育不完整,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市场机制相对成熟,而中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这种失衡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矛盾,并反映在经济利益的争夺上。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的地区往往借助行政手段,通过设置行政壁垒?;さ胤降木美妗#ㄈ┲醒氲胤降氖氯ń缍?。中央对地方事权的下放使地方政府获得对地方经济资源和经济决策的控制权。同时地方政府在立法、行政等方面也获得了较多的自主权。地方政府为了维持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就会在发展地方经济的旗帜下,对市场加以干预,实行地区封锁和市场割据,设置进入壁垒,以?;け镜仄笠档姆⒄?。导致区域分工难以实现,国内统一大市场难以形成。
越是在经济不景气时,我们越要抛弃地方?;ぶ饕宓穆浜蠊勰?,否则,一些地方也许可以暂时“渡过难关”,整体经济形势却难以根本好转。
三、对内开放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强调实行对内对外两个开放,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1984年11月,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就是搞活,对内搞活也就是对内开放?!笔慕烊腥嵬ü摹毒龆ā访魅诽岢觥肮娣妒谐⌒形?,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要“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并把“对内开放”写进十五大《党章》。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应“推进公平准入,破除体制障碍,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
同对外开放一样,对内开放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对内开放有利于打破分割封锁,拓宽消费市场,形成全国性开放、竞争、规范的大市场;有利于搞好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及地区经济布局,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几点想法
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基础是拥有一个遵循相同游戏规则的统一大市场。应打破地区封锁,消除地方?;?,推动省际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完善。这也是扩内需、调结构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
1、深化市场体系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首先,加大《反垄断法》的执行力度。清理各种含有地区?;ぶ饕逄蹩畹奈募⒐嬲?、制度;加快有利于建设规范平等、公平自由、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的出台,推动体制创新。
应深化市场体系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降低经济运行的成本,逐步完善市场的经济体制结构。只有交易成本降低了,企业负担减少了,企业的活力和配置资源的效率才能提高。
其次,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建设更加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消除地区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行为,推动开放、统一、有序的大市场的形成。应有步骤、有节奏地放开金融业的对内开放准入,消除民营资本进入竞争性国民经济领域的政策壁垒,同时推进审慎监管。
最后,应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形成高效顺畅的市场运行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
2、加强区域联合,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
以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为龙头,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加快体制创新的步伐,发挥合作各方的优势,优化区内各种资源的配置,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为资本、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推动开放、统一、有序的大市场的形成。提升各区域的对内开放水平,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3、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对各级政府的事权及其支出责任进行界定。应按照效率原则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对政府事权范围要有一个科学的界定,即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应过度干预。划分政府间事权时应遵循如下原则:凡是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不上交中央政府;若受益范围遍及全国则应划分为中央政府事权,若受益范围局限于特定区域则应划归相应地方政府事权。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对各级政府的事权进行合理确认和划分,做到法制化和规范化。
在合理事权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财权,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财权划分的原则是中央与地方权责对称,即中央和地方经济管理和财力最终支配权和事权要相对称,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4、加快财政转移支付立法工作
为调节地区财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各地区的共同富裕,在中央集中国内大部分财力的前提下,加快财政转移支付的立法工作,规范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可通过扩大或缩小向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数量与范围,调整地方政府的经济决策权,理顺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关系。
5、扩大对内地民营资本的开放步伐
应以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对待民营企业,尤其是技术水平较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较高、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治理结构规范、产业关联度较强的生产经营型企业。应在此次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中,对其给予更多的银行信贷和产业政策方面的支持,帮助其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