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DI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AFDI动态
中亚油气资源开发现状、特点及前景
一、中亚油气资源分布及开发概况
1、分布概况
中亚5国在地理位置上连成一片,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地质上主要属土兰地台,包含卡拉库姆、乌斯秋尔特、孟什拉克、楚一萨雷苏等盆地,以及西土库曼斯坦、南塔吉克、费尔干纳等山间盆地,油气地质面积共10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1/4强。
中亚累计探明石油储量约75亿吨,主要在哈境内及所属里海区域,中亚天然气储量的56%和41%分属土、乌两国,而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只占3%。
哈探明石油储量54亿吨,远景储量120亿吨,天然气储量1.8万亿立方米;土探明石油储量1亿吨,天然气储量可能高达23万亿立方米;乌探明石油储量7亿吨,远景储量44亿吨,天然气储量5.43万亿立方米。
2、开发情况
中亚油气资源在前苏联时期已经进行大规??ⅲ⒘私衔瓯傅挠推锖褪渌凸芡?。区域内已发现气田116个,油田48个,主要集中分布在哈、土、乌三国。油气除主要向北输送至俄境内外,也在中亚五国内部进行调配,如将哈、乌的油气送往塔、吉两国,用于发电和冬季取暖。
二、主要特点
1、分布不均,开发利用各有侧重
中亚油气资源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分布不均,这是由其地形地势及地质构造所决定的。东部山区地带的吉、塔两国水资源丰富,但是油气储量小,而地处西部、北部平原、沙漠地带的哈、乌、土三国则有良好的成油、储油地质条件,实际上也蕴藏了绝大多数的油气田。
在中亚主要三个产油国当中,油气储量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哈领土面积大,石油储量最大,但天然气储量却最??;土石油储量最小,天然气储量却最大,多达23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哈的12.8倍;乌的油气储量位居中列。因此,各国均根据自身情况确立开发侧重点,哈以开发石油为主,土主要是开发天然气,乌油气并重,但因为储量有限,开发较为节制。
2、对俄能源管网体系依赖性较强
俄罗斯与中亚地区油气贸易体系在前苏联时期就已经形成。原有的能源基础设施布局使俄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的开采、运输、加工、使用成为固定模式。中亚国家能源输出的基础设施基本都是通往俄的,俄一直力图从生产、输出等环节控制中亚国家的油气资源,在油气贸易方面,俄为一方,哈、乌、土为另一方。俄向哈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同时也进口哈石油和天然气;向乌出口石油并进口天然气,进口土天然气。
3、外资渗透范围广泛
哈在发展能源经济方面步子迈得最大,成果也最显著。仅2005年一年,哈即吸引外资84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474亿美元)的17.7%。在哈投资生产的17个大型油气企业中,外资就占了15个,比例高达88%。
乌独立后,把勘探和开采油气资源列为优先发展的领域,不断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对油气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据乌油气总公司统计,从1992年到2004年,乌油气产业共引资约20亿美元。在乌油气区域内活跃着来自近十个国家的数十个外国公司,以不同的合作方式从事着勘探、开采、加工、设备供应、配件生产等经营活动。对于外国油气开采企业,乌政府特别给予优惠政策:外国公司可以以组建合资企业和直接租赁油田的方式获得油田开采权。如外资企业将探明的、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气区转交给“乌油气总公司”,乌政府将保证给予该外资企业应有的补偿等等。
土则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优先引进外国公司先进设备和技术,同时加快开发位于里海土库曼斯坦一侧海域的油气资源。从勘探开始,即吸引外国公司对开采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投资,直至完成运输设施的建设。预计2020年以前,根据产品分成协议专门用于里海土库曼斯坦一侧海上油田开发的外国投资额将达到250亿美元。
4、各方势力交织,错综复杂
(1)俄罗斯。为强化世界能源强国的地位,俄极力想控制中亚油气资源的输出路径。2007年,俄、哈、土、乌签署跨国能源合作协议,决定对现有自中亚通向俄的“中亚—中央”天然气管道进行更新改造,并沿此线路铺设新的沿里海天然气管线。同时,根据为期25年的俄土天然气协定,俄07年从土购买600亿立方米天然气,到2025年将增至800亿立方米。土天然气的绝大部分将被俄“统购统销”。独联体或欧洲国家要使用中亚天然气,必须得通过俄罗斯。通过跨国能源合作协议,俄一方面可以利用原来的管网基础设施控制中亚对欧能源输出,要挟欧洲,谋取政治利益,另一方面还可从这种跨境贸易获得巨大经济利益。例如,从土进口天然气每1千立方米成本仅需100美元,远低于俄销往欧洲的250美元,不但可以赢利,还可以为俄保留部分天然气产能用于本国低价供应。
(2)美国。为打破俄管网在中亚的垄断性局面,美、日和欧洲在中亚推出了多个管线方案,20世纪90年代,美牵头修建“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管线。该管线经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到土耳其的地中海港口杰伊汉,全长1760公里。继该管线后,美欧倡议铺设穿过里海海底的跨里海管道,该项目一旦建成,就可与巴库—第比利斯—埃尔祖鲁姆管道连接,使中亚天然气可以不受俄罗斯控制输往国际市场。
在美欧支持下,07年5月11日—13日,波兰、乌克兰、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立陶宛五国首脑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特使在波兰召开“能源峰会”,就2011年前修建绕过俄而将里海石油输送到欧洲的“敖德萨―布罗德―格但斯克”石油管线进行讨论。该管道计划在2012年投入使用,为东欧提供除俄石油以外的第二种能源选择,土、乌、哈都可能承担供应者的角色。
(3)日本。日本能源新战略明确到2030年之前,将“日之丸石油”(即日资开发和进口的海外石油)所占的比例从当前的15%增加到40%。为此,日本积极打造“中亚+日本”部长级对话,其目标之一是修建从中亚途经阿富汗、通往印度洋的公路和油气管道,从而将石油和天然气输往日本。日政府支持的国际石油开发公司拥有哈萨克斯坦卡沙甘油田8.33%的股份,伊藤忠石油勘探公司和国际石油开发公司则参股资助修建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油气管道的财团,在财团中分别拥有3.4%和2.5%的股份。日本国际合作银行为该油气管道提供了高达5.8亿美元的贷款。
三、发展趋势
1、油气开发日益成为中亚主要国家的经济支撑
2007年,哈萨克斯坦原油和凝析油出口6080万吨,金额281.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8.9%,占哈GDP(1038.43亿美元)的27.1%。2007年土库曼斯坦斯坦GDP298.4亿美元,出口总额85亿美元,天然气出口占国家外汇收入的70%,国家预算收入的40%来自天然气部门。2007年,乌兹别克斯坦出口总额89.92亿美元,其中能源占6.5%。油气资源的出口已经成为哈、土、乌三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2、中亚将在欧亚大陆油气资源开发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以中亚-里海为核心向西延展即为“大石油中东”,向北向东与俄罗斯油气地带连接即为“里海-中亚-俄罗斯油气带”,若以全球视角观察,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从波斯湾到环里海地区,从环里海地区到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油气资源富集地理带。这个巨大的地理带蕴藏着65%的世界石油储量和73%的天然气储量,其价值全面超越世界上其它任一个地区。而中亚正处这一“全球油气资源核心地带”的中心位置。该地区既是油气富集区,又可扮演“油气之路”的桥梁角色,成为油气资源在欧亚大陆有效配置的陆上杻纽,带动服务于能源经济的各个产业,如交通、物流、冶炼、仓储、能源期货等。
3、中亚将继续推行务实的“多元化”能源输出战略
中亚三个主要能源输出国的能源开发基础设施高度依赖俄罗斯管网,不但缺乏能源定价的充分自主性,而且容易受到输出量限制和市场风险的波动。为谋求“能源独立”,三国积极推进“多元化”能源输出战略,在削弱俄能源控制力的同时,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哈借开发里海石油之机,大力发展与美、欧、土耳其、中和日本的双边“能源关系”,积极参加美欧主导的“欧亚能源峰会”,探讨经里海、阿塞拜疆向欧洲输出能源的可能性;土批准《能源宪章条约》,将单一的对俄能源输出逐步转向对土耳其、伊朗、中国、巴基斯坦和美国输出,积极筹建通向伊朗和中国的天然气管道;乌也在积极发展与美、日和其他发达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重点展开在能源领域的多边合作。
为落实“多元化”输出战略,中亚地区正在拟建一批新的管道,主要有:(1)土库曼斯坦斯坦经土耳其直至中东的油气输送路线。(2)土库曼斯坦斯坦到伊朗大不里士的天然气管道。(3)土库曼斯坦斯坦-中国天然气管道。(4)TAP油管(哈萨克斯坦一土库曼斯坦斯坦一阿富汗一巴基斯坦)。(5)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一中国新疆管线。(6)西伯利亚一秋明一鄂木斯克一德鲁兹巴一乌鲁木齐一阿克苏一喀什一印度石油管线。(7)西伯利亚一秋明一阿斯塔纳一卡拉干达一比什凯克一伊苏库尔一喀什一印度管线。(8)中亚一阿富汗一巴基斯坦港口卡拉奇管线。
4、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将面临更多的变数
一是大国势力的渗透角逐日趋加剧。中亚新建油管走向,不仅涉及油气出口权的控制,而且涉及到微妙的地缘政治平衡问题。俄罗斯在经过近18年经济衰退和恢复后,控制中亚的决心更为坚定。除了巩固与中亚三个产油国的双边能源合作外,还极力反对、阻挠中亚新建通向西部和南部的油气管线,为此成立了总额100亿美元的特别基金,以低息贷款为诱,引导部分国家制定新的能源开发和出口政策。美国则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中亚推行“管道政治”,多方游说。为了使开发中的里海区域成为美国油气供应的可靠来源,美不但以反恐为名保持在中亚的长期驻军,而且各极组建联合开发公司,对里海油气资源进行“地毯式”测绘,并推动召开“欧亚能源峰会”,吸引哈加入里海石油管道建设,打破俄对中亚能源输出的垄断局面。
二是部分国家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资源开发政策经常反复。前苏联解体时,哈经济局面非常困难,资源开发所需资金和技术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对于与西方国家的能源开发合作,哈制定了非常优惠的政策。近年来,随着油气收益的迅速增加,哈已经不满足于当初的利益分配方案,并伺机进行修改。2007年8月,哈以涉嫌违反该国环保法规为名,声称要撤销以意大利“埃尼”能源公司为首的联合油气开发集团里海石油项目许可证。2008年11月,在得到额外8.5%的联合油气开发集团股份、高达12%的优先支付金以及1.5亿美元补偿金后,哈同意该联合企业重新开工。据分析,当国际油价稳定在85元/桶时,哈可获得720亿美元的优先支付金,相当于2008年哈GDP(1068亿美元)的67.4%。哈政府内部人士称,之所以如此调整是因为1997年双方签订合同时,哈经济正在下滑,对外资企业过于“优惠”。
三是油气合作面临当地政治、安全局势的影响。中亚三个能源输出国中的两个(即哈、土)都滨临里海。里海地区油气总储量预计分别为2000亿桶和458.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油气总量的17.2%和7.5%,被称为“第二个中东”。但是,里海周边有5个国家: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斯坦、俄罗斯和伊朗,围绕里海权益划分和油气资源开发,5国始终没有达成政治协议。虽然美国极力试图说服中亚国家铺设一条穿越里海海底的油气管线,使之与“巴杰”管线和“巴库―第比利斯―埃尔祖鲁姆”管道相连接,令油气资源避开俄直接输往欧洲,但是俄、哈均表示要先确定里海的法律地位及权益划分后再行讨论。同时,更令人关注的是,近年来,美伊关系的不确定性趋强,使得里海油气开发随时处于战争阴影的笼罩之下。
四、几点思考
1、制定中国-中亚长期合作战略
中哈油管三期全面建成后,输油能力也只能达到0.2亿吨/年,中土天然气管道2009年通气后,年输送量也只有10亿立方米,而中国2010年的石油预计需求量为4.07亿吨,其中50%以上需要进口,天然气需求量为1000亿立方米,20%需要进口??杉?,中亚油气虽不能从根本上填补中国的能源缺口,但是可以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最关键的是有助于改变中国的能源进口格局,拓宽来源渠道,使中国在与俄、中东、非洲等国家进行能源合作时多一项选择。
因此,中国应当在充分认识中亚地区地缘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基础上,明确中国国家利益在该地区的着眼点,制定中亚能源合作开发长期战略,建立宏观政策框架,有序推进中国-中亚政治、经济合作进程。
2、择机扩大投资,提升规模效应,兼顾双赢
在油气开发合作方面,由于主要国家均对外资开放,给中国以很好的机会。而且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并没有出现明显好转,能源价格相对下调,中亚能源输出国经济也备受打击,对掌握庞大外储的中国更是扩大合作面的良好时机。
中亚国家目前仍然处于社会政治和经济转轨期,国内政治、政策、法律调整较快,对外资外企的控制日趋严格。中方企业应当注意把握当地国政策及法律变化,开展规模性经营,以参股收购的方式进入当地企业,在发展经济合作的同时,积极帮助当地发展社会公益事业,避免盲目合作和短期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3、展开全方位的全面合作,实现有利因素的高效整合
在合作对象方面,应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合作方案,全面推进合作。例如在引进哈石油、土天然气的同时,可以积极参与塔、吉的水资源开发进程,因为哈、土、乌三个油气国处于中亚水系下游,属缺水国家,对水的需要是战略性的??⒅醒撬担兄诖硬嗝嫱贫泄胫醒堑哪茉春献?。
经过多年积累,中国在中亚已经享有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哈萨克斯坦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斯坦又同属中国参与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应当全方位运用在中亚地区的政治优势,保障经济合作成果,而后者也将进一步对前者起到巩固和完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