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DI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AFDI动态
转变增长方式与实现均衡增长
一、实现均衡增长已成共识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多次强调,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不平衡是全球经济下滑的根源。当资本大量流入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时,美国国内投资者利用这些资金进行不谨慎的高风险投资,造成了虚拟经济的泡沫并引发?;?BR> 在7月底结束的首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上,美国财长盖特纳指出,随着美国消费模式的调整,中国将必须调整经济增长模式,减少对美元消费者的依赖。
日前,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萨默斯在金融时报上表示,美国经济在?;蠼写蟮淖停晟?、更健康。他认为,美国必须成为以出口为导向,而不是建立在消费基础上的经济体,必须依赖实实在在的经济引擎,而不是金融巫术。美国经济应更多考虑环境,而不是能源生产;更注重生物、软件、民用工程,而不是金融产业;更关注中产阶级,而不是极少一部分人的收入增长。
萨默斯甚至认为,奥巴马政府面临的最重要的国际问题,并非当前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也不是伊朗和朝鲜的核挑战,却是如何说服其他国家接受美国的经济转型。他坚持称,全球失衡必须消除,如果美国不再是最后的消费进口国,其他国家也需要对自己的定位做出调整。萨默斯乐观认为,全球失衡会最终消除,当前世界各国积累外汇储备的极大热情在未来十年内会逐渐转淡。
彼德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主任伯格斯坦(Bergsten)认为,美国政府官员的上述表态不仅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战略上的考虑。如果美国依靠外国投资者来救助其金融体系,或者是中国等贸易盈余国为其财政赤字提供资金,美国超级大国的影响必然要打折扣。而且,美国也清楚,未来它未必有能力偿付巨额外债,那么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也是不得不为。
如此一来,长期来看,美国出口将增加,经常项目赤字会减少(目前占GDP3%)。这就必然意味着美元过高的币值将终结。美元将主要对人民币和亚洲货币实际贬值。短期来看,出于经济复苏的目的,美国又不能让其他国家产生美元要贬值的预期。至少不会贬太多,不能让人以为美国当局正在推进美元贬值。
但是,一旦美国经济走出困境,萨默斯的长期结构调整计划就会实施。美国经济当局将引导资源从金融和消费转向出口和投资,同时要求美元下行。当前美元需要坚挺,经济复苏后则可能走软。依赖出口为经济增长动力的国家,如中国、日本、德国及新兴经济体,都将受到美国经济转型影响。它们将不能再过度依赖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必须持续大规模地扩大内需。
不仅是美国,日本也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日本刚刚赢得大选的民主党认为,面对经济危机,日本应扩大分配、刺激内需,将外需主导型经济转化为内需主导型经济。新政府将在生育、教育、就业直至养老等各个阶段为国民提供政府补贴和保障。同时,环保大国一直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2009年,麻生政府在应对?;木么碳ざ圆咧校乇鹎康鞣⒄菇谀?、新能源、绿色经济的主旨,进一步延伸和细化了2006年提出的“新增长战略”,其中包括提高太阳能普及率、发展环保汽车、发展生物技术和产业等。该战略认为,节能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高效利用技术、降低损耗技术、生态产业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可以成为日本出口新的增长点。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已经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但是,经济增长的短期目标与结构调整的中长期目标间存在冲突,加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中国并未完全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经济对出口和投资的倚重随着经济发展反而有所强化。金融?;⒑螅馐谐⌒枨蟠蠓禄泄某隹诖醇蟪寤?,也进一步印证了实现均衡增长,扩大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国政府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确定为2009年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当前,中国经济各项数据表明保增长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扩内需、调结构”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目标。
二、历史和现实均要求转变增长方式
二战后,世界经济历次重大调整都与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密切联系,美国通常将?;薷渌依唇饩鲇善湟鸬摹笆Ш狻蔽侍?。战后直至70年代初,美国大力拓展海外市场,进行资本和劳务输出,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稳定发展,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并建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盯住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进入70年代,美国经济开始放缓、衰退、直至“滞胀”,无力再支撑金本位货币体系。1971年,尼克松政府单方面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导致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解体。
80年代,里根政府开始经济改革,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随着日本经济在战后恢复并快速增长,日本的出口导向战略使其在与美国的贸易中积累了巨额贸易顺差。面对巨额逆差,美国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由于日本政府宏观政策失当,最终日本资产泡沫破灭。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战后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期。不断深化的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巨大深刻的变化。遭受1997年金融危机重创的东南亚国家确立了出口导向的增长战略,并不断累积外汇储备。中国及亚洲其他新兴经济体开始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同时石油出口国因资源出口获取的巨额利润与东亚国家持有的美元一起回流至美国,为美国国内消费者提供廉价商品和资本。充裕的流动性加上金融机构监管的缺失,美国金融业的过度投机行为催生了房地产泡沫,并最终因泡沫破裂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因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发生在美国的金融?;豢杀苊獾乩┥⒅潦澜绺鞴?。而美国大有让世界各国为其错误行为埋单的趋势,?;⒁岳?,美国不断辩称全球失衡是?;母?,以中国为代表的贸易顺差国首当其冲。目前来看,美国经济仍在恢复过程中。一旦经济复苏,美国是否会使用各种手段向中国转嫁结构调整的责任,还需有所警惕。
三、转变增长方式的途径
如果萨默斯的观点最终应验,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对中国的影响将是空前的。而美国官方和学界的态度也清楚表明,美国经济在?;蟊亟匮恢中碌哪J?。反思中国的发展道路并积极应对国际环境的可能变化,不仅仅是我应对全球化新形势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
据央视中国财政报道日前对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福建、北京、天津、辽宁、河北等省市3950家出口企业所做的调查,将近70%的中国出口企业利润率低于5%。人民币汇率发生微小波动,出口退税率升高或降低一两个点,对于这些企业都影响巨大。一旦美元走弱,人民币走强,大批出口企业必然面临破产境地。不仅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如此,而被认为是更高端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出口企业,其盈利水平同样不容乐观。中国高技术领域产品的出口或许并不代表高技术的出口。
中国过去十年对外贸易的大幅增长本质上仍是粗放型的,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内生要求,还是美国结构转型的外部压力来看,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投资、出口和内需三驾马车中,扩大内需是我们追求的长期目标。
(一)扩大内需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当前中国经济突出的两个特点是: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据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达6.07亿,城镇化水平为45.68%。但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实际城镇化水平可能仅为3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0%以上。
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将向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升级转换。一方面,这对实现农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战略意义。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农民进城,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增长将释放农村消费需求,有力提振农村市场。另一方面,城市化意味着人们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大幅提高。据相关估算,一名农村人口实现向城市人口的转变累计需要50万元的资金投入。这将创造巨大的内部需求,是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着力点。
(二)鼓励创新,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出口
多年来,中国出口行业一直居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自主创新不足是制约中国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最大障碍。随着人民币浮动和新劳动法的实施,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加工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已经极为有限。如果未来人民币继续升值,凭借廉价劳动力和汇率差生存的出口企业将难以为继。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是中国出口企业的唯一选择。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出台扶持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培植,构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体系。在世贸组织的框架内,提高对高新技术出口企业的补贴和出口退税。在当前经济?;男问葡?,如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限制政策操作上有所松动,可能会延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使后期调整的成本更为高昂。
(三)加速健全社会保障网络
社会保障不足一直是限制我国居民消费的首要原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位更为严峻,农村消费市场难以打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推进服务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城市逐渐兴起的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社会保障密切相关。这些行业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就业,提高第三产业及其就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相关政府部门可重点在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出台配套政策,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扩大公共财政支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消除居民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预期,释放消费需求。同时有选择有步骤地向社会资本开放这些领域,促进社会服务的多层次多样化,以保证公共资金更集中有效地投向中低收入阶层。这在短期内有利于刺激经济,确保经济较快增长,长期则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由出口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变。
我国的医疗、养老体系改革已推进十多年,近期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08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覆盖全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也即将开始试点。此次借经济?;幕?,加速推进社保体系改革,是我国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策略。
(四)破除垄断,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收到了显著效果,但与此同时,一些负面效应亦有所显现。大规模信贷资金投向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挤出”效应有所增强。某些行业的国企垄断不是弱化而是加强了。要警惕的是,大规模政府投资是不可持续的,经济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持续增长。据麦肯锡的一项调查报告,中国的国有企业吸收25%的劳动力,创造45%的GDP,却占用84%的信贷资源。垄断的强化会阻碍市场效率提高,不利于企业创新。
此外,一些行业的垄断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需求。社会资本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当大量资金不合理地流向股市和房市时,一方面造成资产泡沫,另一方面使资源无法合理配置,经济增长缺乏创新和动力。打破这些行业以及服务行业的垄断,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我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有足够的活力,经济结构才能逐渐优化。
(五)实施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归结为扩大内需和优化中国的出口结构。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支持。开发国内市场,提高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要财政政策着力扩大公共财政支出,缩小贫富差距,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提供切实保障。
如果计入资源浪费和环境成本,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可能降为零,甚至转为负。我们应该研究通过财政政策鼓励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研究开征使用资源和环境税对进出口的影响,使之有助于加速中国出口产业升级换代。同时,利用货币政策包括汇率的适时调整,引导出口企业加大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使“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从“世界工厂”逐渐走向“世界市场”。人民币逐步成为全球储备和通用货币,中国人民将可以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从而实现建立富裕和谐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