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DI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AFDI动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结构的再思考
“调结构”作为明年宏观经济调控的重点,已成为各界的共识。我们试对调结构做出简单解析,供参考。
一、调结构的内涵
调结构,即经济结构调整,指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多种调控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使之合理化、完善化的过程。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类的组成结构,其内涵包括如下几个层面:(1)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主要体现为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结构比例;(2)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角度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等;(3)从考察范围分析,包括国民经济总体结构、地区结构等。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相对比例。决定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因素主要有:(1)需求结构,包括社会消费水平和结构、消费和投资的比例、投资水平与结构等;(2)供给结构,即一国的资源秉赋状况;(3)科学技术水平,包括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的能力等;(4)国际经济关系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工业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工业化进程主要表现为工业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不断提升。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增加值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有四项指标。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二是工业化率;三是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四是城市化率。按照这四项指标衡量,我国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局部地区(如上海和北京)正在实现由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跨越。
一般来说,调结构指的是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对经济结构失衡的现象进行调节,使之再平衡的过程。中国的经济结构失衡体现在很多方面。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投资与消费失衡、外需依赖度高与内需拉动不足失衡;产业结构方面,工业较强与农业、服务业偏弱失衡;供需结构方面,表现为部分落后产能过剩与高技术产能不足失衡;地区结构方面,表现为沿??诺厍梅⒋镉胛鞑康厍喽月浜笫Ш?城乡发展不平衡,等等。
二、调结构的必要性
尽管中央一直强调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是囿于保增长的短期压力,结构调整的进程相对缓慢。
1、新老结构失衡相互交织
外部经济?;牍诰媒峁故Ш庀嗷ビ跋?,新老结构问题相互交织,是造成当前宏观形势复杂多变的重要原因。我国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构失衡问题与经济刺激计划实施以来产生的“新结构失衡”在一些领域相互交织,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所谓“老结构失衡”,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内外需失衡、三次产业间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较为突出。突出表现为: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不平衡,内需不足“瓶颈”制约严重;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民生保障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投资率过高的问题,近年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问题比较突出,长期超过50%,这使得产能过剩与内需不足相互交织,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
“新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中对服务业的投入不足;民间投资不足,“国进民退”现象较为普遍;部分产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等新问题。
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消费不振等一系列因素制约,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经济结构失衡,调结构任重道远。
2、减排承诺的现实压力
日前,哥本哈根峰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次被称为“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的会议能否取得成功引起广泛关注。峰会之前,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做出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一承诺对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也形成了现实压力。
可以预计的是,随着经济的较快增长,碳排放量和对能源的消耗也将继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实现碳排放下降40%至45%的目标,难度很大。要完成这项目标,经济结构调整将是最重要的内容、最迫切的任务。
中国出现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主要源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源于覆盖全国的低端制造、低端生产、低端加工。所以,如何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这些消耗大、污染重、回报低的产业和产品,将是未来10年最艰巨、最紧迫的任务。
低碳承诺把经济结构调整推向了前台,如何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低碳承诺的目标,是对各级政府的一次考验,也是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完成减排目标的最大挑战来自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了69%,石油占20%,天然气只占3.4%,水电、风电、核能等新能源加起来才占7%。同时,中国碳排放全球占比24.4%,减排压力很大。
在宏观形势向好的情况下,保增长的短期压力不大,对财政收入影响有限,企业也有能力自行支付结构调整的部分成本。同时,由于新兴产业可以部分吸收摩擦性失业,同时居民对经济有乐观预期,失业压力相对较小,给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三、妨碍调结构的内在动因
除了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外需萎缩的约束不会在短期消除外,现有经济结构下“既得利益”和“体制惯性”还将阻碍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优化升级。一方面,为了应对金融?;吹耐庑栉鹾途迷龀し呕核吹木鸵岛驮鍪盏难沽?,必须把“保增长”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从而不得不暂时放缓调结构的步伐;另一方面,在GDP优先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没有实质改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和企业没有动力放弃对经济总量增长指标的偏好。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不从根本上改变旧体制遗留下来的“条块分割”和“用计划经济手段管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就不能公平合理地分配资源,进而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因此,根治经济发展中的“结构病”,还是要依靠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要根治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病”,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调控方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升宏观调控水平,积极探索“标本兼治”的调控手段。
四、几点想法
应特别注重市场在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升宏观调控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促进一、二、三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农业、社会保障事业、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入,通过克服“短板约束”,实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的平衡发展。
(一)协调好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关系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调配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范围。一般而言,应坚持如下原则:产业结构短期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应由市场解决,而追求长期目标如改善国际分工、战略发展等问题,需要政府部门设计和支持。
有专家认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是“调整”出来的,而应是市场机制发挥其资源调配作用的自然结果。政府着力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体制机制上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市场机制协调运作,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推进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改革
应推进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相适应的资源产品价格体系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亟需将计划内的改革步伐提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基础手段的导向性作用,加快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型。
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指示,探索改革现行土地制度、户口政策和城市化政策,推动资源的有序流动,使城市化由自我现代化的模式转变为以吸收农村人口为主的模式。
增加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点。应当加快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工资决定机制,加强收入分配制度的再分配环节,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使收入分配逐步向居民倾斜,以便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消费倾向,扩大和巩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效果。
(三)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相关行业,加大对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入,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型服务业的发展。
有专家认为,应提高三个“比重”:一是不断提高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二是不断提高服务业占就业比重,三是不断提高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量的比重,以此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应特别指出的是,新能源可能是一个发展潜力较大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中国清洁能源市场规模至2020年有望达到5550亿美元。
(四)制定鼓励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财税政策和产业支持政策
完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配套的财税政策和产业支持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清洁能源、高技术产业等产业,应制定适当的贴息贷款、减免税或税收返还、财政专项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其优先发展。
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逐步地减少资本性支出的比重,增加对民生、消费有关领域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加大对培训的支持力度,为维护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可考虑设立旨在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投资基金,发挥财政投资基金的乘数效应,引导社会资金配套投入,使有限资金快速投入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等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项目上来。
(五)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缓解区域经济结构失衡
解决区域结构问题与产业结构失衡、城市化、节能环保和产业升级紧密关联。城市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结构调整难题的重要突破点。东部地区重点是产业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中西部地区重点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建设优势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
随着滨海新区、海西经济区、黄河三角洲等区域发展战略升级为国家级,旨在推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步入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望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推动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应推动一批发展基础较好、区位优势突出的区域升级为国家级发展战略,加快新能源振兴规划、促进民间投资规划等一系列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政策规划的出台。
(六)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低碳承诺的关系
中国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实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低碳承诺的关系,既不能因为完成低碳承诺的任务而影响经济的发展,也不能因为发展经济而影响低碳承诺目标的实现。要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按照这一承诺,分解目标、落实责任,把减排任务落实到经济工作的各项目标之中,将减排承诺与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