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DI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AFDI动态
由“中国工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所引发的思考——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就这一问题,我们对中国经济及中国制造业对世界经济做出的贡献,中国制造业在?;竺媪俚幕龊吞粽?,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中国制造”拉动世界经济增长
(一)中国经济贡献世界经济增长
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澜缡堤寰么囱现爻寤?,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曾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下滑。由于中国政府积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导向,果断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推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中国经济在同样面临着下滑压力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复苏不但直接带动了全球总需求的增加,而且增强了其他经济体应对金融?;男判摹?BR> 根据国家统计局于09年9月份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从1978年的2.3%上升到2007年的19.2%,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位居世界第一。09年年初,联合国发布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在预测全球经济增幅将达到极低的1%的同时,还指出,中国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亮点,有望保持8%的增长速度,这将给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一半的力量。近日,有专家进一步对中国经济做出预测,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09年的经济增长至少为8%,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50%,且在未来数年继续引领全球增长。
(二)“中国制造”推动世界经济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制造业生产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支柱产业,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出口。2007年其增加值占我国工业产值的78%,从业人员占82%,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财政收入的50%、外贸出口的80%;同时,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重从3%提高到13.2%,成为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大国,被赋予了“世界工厂”的称号。华盛顿经济咨询机构环球透视近期预测, 2009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出口中所占比例将达到17%,而美国将从2007年的20%下滑至2009年的16%。中国将于2009年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中心,较预期提前四年。
长期以来,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依靠科技创新和金融服务来推动经济持续前进,而将制造业大量转移至中国等低成本国家。从家居用品、家用电器、通讯产品到汽车,“中国制造”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全球市场与家庭?!爸泄圃臁辈唤鼋档土巳蚓迷龀さ某杀荆⒋锕掖丛炝宋奘木鸵祷?,同时,推动了全球贫困、环境等问题的解决,提高了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
二、后?;贝爸泄圃臁泵媪倩鲇胩粽?/STRONG>
从2008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制造业利润连续下滑,汽车制造业、半导体等行业处于萎缩状态。一方面,迫于利润与生存的压力,发达国家的中高端制造业将势必向发展中国家加速转移生产,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有助于强化其制造业的中心地位。但另一方面,“中国制造”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也使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其一、金融?;?,我国外部环境恶化,制造业外向型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变。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长期依赖外部需求和外部投资,金融?;斐扇蚓梅呕海绕涫欠⒋锕业墓癫聘淮蠓跛?,居民消费支出减少,而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目前还无法弥补出口增速的减缓;此外,发达国家企业资金链趋于紧张,利润增长回落,很多跨国企业都面临着兼并与重组,我国外部市场投资需求减弱。
其二、金融?;?,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压力加大,制造业的继续发展需由“成本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变,改变“技术含量低、单价低、附加值低”的现状。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世界制造产业链的中下游地位,依靠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参与全球贸易竞争。但一方面,金融危机加速了美元的贬值,并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波动较大,价格上涨不可防控,制造业成本压力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制造产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依靠国外,部分行业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制造业附加值与欧、美、日发达国家差距加大,行业利润回报率逐年下降,造成了国际贸易利润分配的失衡。
其三、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制造业粗放型发展模式需转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材料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碳排放高,而人均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同时,产业集中度不高,行业总规模虽列居世界前列,但企业小而分散,经营规模和专业化协作和国际同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行业生产力有待整合,组织结构有待优化。
三、制造业发展方向
(一)拓展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领域,加速向研发和服务领域的双向延伸发展。根据“微笑曲线”理论 ,在产业链中,制造业的附加值更多体现在处于曲线两端的“研发设计”及“品牌服务”环节上,而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的附加值最低。对知识产权的掌握程度决定着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的角色,是中国制造业摆脱“世界工厂”、“加工中心”命运的关键因素;产品、核心技术以及设备的研发和设计能力意味着更高的产业附加值,也意味着对于产品定价权的掌控;也只有在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前提下,中国制造业才能打造自己的国际品牌,并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为此,一方面,在加强技术引进和吸收的同时,应注重专利和技术许可等软技术的引进,另一方面,要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胺瘛笔侵圃煲翟诓盗粗锌赏卣寡由斓牧硪桓吒郊又祷方冢渲邪ㄊ谐〗灰?、营销、物流、管理咨询、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行业。耗能少、投入产出率高、发展潜力大的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不仅可帮助制造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也将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经济增长力,是实现中国经济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还是解决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就业压力的重要出口。
(二)中国制造业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来实现跨区域产业链发展。在工业化初期,制造业中相对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对于提供就业机会和推动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水平目前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因此对于这些低端行业不应过早摒弃,而应适时转移。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是以贴牌生产方式发展起来的,集中了全国加工贸易的97.4%,目前已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前半阶段,正面临着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和资源、能源短缺的压力。在进行产业升级的同时,其加工生产行业应尽快向更具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且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形成中国制造业的跨区域产业链发展。此外,还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积极发展境外加工。
(三)通过开展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制造业产业工人的综合素质,将“廉价劳动力”转变为“高素质劳动力”。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是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及产品质量的来源和保障,因此,要升级制造产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以及打造世界品牌,应首先从提高产业工人的素质入手。一方面,大中型企业应加强自身的组织文化建设来培养学习氛围,同时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工人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国家应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工人。
(四)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外需,应对金融危机应将扩大内需与促进对外贸易并举。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口需求的下降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了冲击,扩大内需以弥补外需增速减缓的应对策略是正确的,不过,我们也不应忽视出口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而放弃在保外需上的努力,以避免造成投资方向急剧转变。其一,“出口转内销”的转型应因不同行业具体情况而定,如纺织品等需求弹性较小的消费品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在价格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二,以优化出口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地位为目标,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其三,开拓新的外需增长点,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市场。这些国家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还不高,但近期的增长速度较快,进一步开拓市场还有潜力。中国-东盟自贸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建立,近90%的中国产品实现了零关税,自贸区的建成将有利于促进贸易合作的便利化和产品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的流动,有利于中国优势产品的出口和原材料的进口;其四,金融危机后,许多境外制造企业由于资金紧张和效益下滑而面临倒闭和重组,应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利用时机对其进行兼并和重组以吸收其核心技术、增强企业实力;最后,在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提高作为低收入群体的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对于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和消费水平将起到显著作用。
(五)抓住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推进低碳制造业的发展理念,促进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制造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在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的降低过程。为此,应根据当下节能减排的目标和制造业中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设立各自的碳排放标准,并出台相关的监管与实施细则,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对新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核。此外,还应主动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产业技术。